新华社北京4月18日电(梁恒维)4月17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对外发布的《煤矿智能化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提质加速,初步实现了煤矿企业减人、增安、提效的智能化建设目标。当日还召开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第二届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员会议,对下一步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蓝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煤矿智能化科技攻关方向和重点任务。截至一季度末,全国建有1806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成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达到907处,煤矿智能开采产能占比超过50%,超过1.6万个固定岗位实现无人值守。
在煤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部署,带动了煤炭开采模式的变革、煤矿生产组织关系的一直在优化,以及安全管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培育了煤炭新质生产力。
在强化示范引领方面,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会同国家能源局开展全国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公布了第一批47处示范煤矿名单;会同工业与信息化部遴选面向矿山领域机器人典型应用场景,公布了31类典型应用场景、66个场景实例;征集发布了一批《智能化矿山数据融合共享规范》创新应用企业名录。
同时,煤矿智能化建设正逐步重塑煤矿传统安全管理模式。智能化建设与安全生产全要素的深层次地融合,形成了“感知-预警-决策-控制”的煤矿安全全链条防控体系,推动了煤矿安全管理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预防,大幅度的提高了风险识别能力和本质安全水平。
会议指出,煤矿智能化建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充分的发挥了带动煤矿安全高水平发展的“引擎”作用。近年来,在采煤工作面实现智能化的同时,掘进、运输、通风、排水、供配电等环节智能化也相继取得突破,煤矿智能化从采煤智能化向全矿井智能化逐渐迈进。
然而,综合看来,煤矿智能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关键装备技术任旧存在短板。例如,透明地质、煤岩识别、复杂条件下智能开采等技术难题尚未实质性攻克;装备研发应用进度滞后于企业需求,缺少小型轻量化智能装备,部分智能装备现场适用性不强。
针对关键技术装备不足的问题,《蓝皮书》提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煤矿场景深层次地融合,总结了信息基础设施向网络综合承载与数据融合应用发展、地质保障向精准探测与隐蔽致灾因素精准防控方向发展、掘进系统向数智少人化方向发展等十三项煤矿智能化科技攻关方向和重点任务,重点突破我国煤矿智能化建设中的卡脖子难题。
会议指出,第二届矿山智能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要充分认识到矿山智能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问题,积极履职尽责,紧紧围绕“政策建议、标准制定、科技攻关、推广应用”四方面开展工作,为矿山智能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